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幻海奇情 (Queer).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幻海奇情 (Queer).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March 27, 2008

這裡看了一則很有趣的佛家故事:

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受此打擊,一病不起。這時,路過一遊方僧人,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

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看一眼,搖搖頭,走了。又路過一人,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走了。再路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

僧人解釋道,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

書生大悟。
  
當沮喪時想想:或許自己是第一或第二個過路人,心裡會好過些。

只是。。。上一世的遇害者又能否在今生跟第三個過路人一定遇上? 還是要多等幾世?

緣分這回事,錯綜複雜起來,真的沒完沒了。

連結:詳細版

Tuesday, November 13, 2007

鶼鰈情深

上星期五有這樣一段新聞 -- 為了圓亡妻的回港心願,癡情翁商學凱疑隱瞞妻子李春宜經已去世的事實,先後連闖中港兩個關卡,成功將妻子屍首運返香港。當仵工搬走屍體時,商翁灑淚揮別老妻這幅畫面,教看者動容。

他,信守承諾,千里迢迢從西安出發,走過2,000多里路送老妻「回家」,就連蘋果日報也忽然感性起來,形容商老「悠悠此心,天地可鑑」。

悲情背後有的是一道耀目彩虹。

也教看官學懂這句成語,叫鶼鰈情深。

Saturday, July 07, 2007

不期而遇 (六)



北宋汴京趙太丞家 vs. 今日香港西醫趙太丞

來源: 《國之重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展》香港藝術館四樓教育廳

Tuesday, July 03, 2007

她美



Orlan, 藝術家,主要媒介是她自己的身體。她在90年代前後進行近10次整容手術,每次皆全程攝錄,展示世人古往今來所追求的「美」,背後隱藏醜陋陰暗的過程。盲目追求完美,可以變得瘋狂荒謬,代價亦令人嘩然。整形所創造的完美,包不住畸形的內心。

Ideal Beauty,正如拉斐爾在繪畫Galatea時就完全理解,根本是不存在世上的,所以他筆下的女神是集人世間千嬌百美而成。凡人企圖照辦煮碗,最終會是神是鬼?

Monday, July 02, 2007

我醜

無記上星期晚上播出這個名為《唔使怕醜》的節目,看了2、3分鐘便心知這是《整容救兵》(Extreme Makeover)的本港版。

第1位主角是位18、22的妙齡少女,她的整容理由是化妝前後樣子判若兩人。她曾以素顏示人,但遭朋友嘲笑,亦怕男友嫌棄,所以即使是睡覺,有時卻連妝也不敢落,但據主角說她其實不太喜愛化妝品。最後男朋友卻變了心,愛上一位眉清目秀,不大化妝的女孩。

吓。。。這就是整容的理由? 天! 怎樣的價值觀! 不如去看一看《史力加》吧。

很懷疑,那位少女的心智成熟嗎? 她事前清楚明白自己將承受的痛苦和風險嗎? 友情和愛情的基礎是不是只靠一張漂亮的臉蛋去鞏固?還有,她說不想終日濃妝豔抹才跑去整容,但最後卻連隆胸也做了,理所當然得可以,像本想買一瓶面霜,最後卻多買幾款護膚品那麼簡單。這種節目給年青人灌輸的一套社會價值觀何其扭曲。跟《整容救兵》一様,最後當然是等待親朋戚友張大咀巴為君喝采的一刻,然後大會必然宣揚什麼「自信心番晒嚟!」等訊息。現場只有一位男士說不想要一個整了容的女友。

真好,社會沒有全體畸形!

我不是衛道之士,無意批判任何整容行為,因為有沒有需要是很見仁見智的一回事。有人天生殘疾、意外毀容,如果改善容顏能令他們生活納入正軌,很贊成他們趕快去做。其他的,只要當事人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日後不要後悔,旁人便無話可說。

Friday, June 22, 2007

Duckie Fever



潮女玩鴨熱


昨天在新鮮人處留言後,晚上便閱讀了今期壹週刋這篇報導,你話邪唔邪先?

Monday, April 09, 2007

幻海奇緣

今天的蘋果日報轉載了一則人海奇緣,令人想起中國人說的緣訂三生。

夢見手機號碼結良緣

這是一段貨真價實的夢中奇緣:英國的士司機布朗(Dave Brown)在夢中見到一個神秘電話號碼「07903 142xxx」,跟號碼照打,從而結識到他的新婚太太。24歲的布朗說,他五年前一晚跟朋友飲得很醉,當晚發了一個夢,醒來時已記不起內容,但那手機號碼一直清晰留在腦海,他心想一定是昨晚見過的人的,於是發短訊問:「哈囉,我們昨夜是否見過面?」

陌生女子覆短訊 終成美眷

覆短訊的女子基特森(Michelle Kitson),卻跟他沒有任何聯繫:布朗住在米德爾塞克斯(Middlesex),基特森住在劍橋,相距一小時車程,兩人又沒有共同朋友。他們只覺得事情很怪,但在短訊來往聊得非常投契,於是開始約會拍拖,上月更共諧連理。布朗說:「我的命不能再好了,不過希望下次會夢見彩券中獎號碼。」

-- 英國《星期日人物報》

Wednesday, March 14, 2007

兩生美少年


翻閱雜誌看到這幅照片,似曾相識的感覺油然而生。他們真的十分相像,只是華洋之別已矣。卻原來無意間早在玫瑰一文的留言提及,潛意識不可小覷。倒是多得Jen妳帶出引子呢^.^

關於他,有些surprise,下回揭曉~o~

Sunday, February 25, 2007

假如我們可以改變命運…

似乎無記現在的黃金時段改至凌晨時分。從《刑事偵緝檔案I、II、III》到前陣子重播的《隔世追兇》,幾乎晚晚追看,欲罷不能。近年我可是寧不吃主菜(它們有時也太趕客了吧?),也要撈電視汁的呢!

之前已看過一次《隔世追兇》,印象深刻,皆因首播時才剛剛看畢《隔世救未來》的影碟。坦白説最初對無記該劇有點反感,皆因沿用同一條橋呀! 身處不同時空的父子透過無線電波聯繫上,後來兒子一念間改變了歷史,亦改變了雙親及身邊人的命運,引起一連串危機,結果有人歡喜有人愁。其實兩劇均有不少犯駁位,最顯眼的莫過於歷史改變後,只有男主角獲得而其他人均沒有的重疊記憶。

既然抄橋又犯駁,那又為何晚晚追看? 除了那失而復得、感人細緻的父子情外,答案便是劇中對人世間因果關係的看法。

假如有一刻,你我可以改變命運,我們會想怎樣改寫自己的歷史? 但是,假如改變歷史等同製造另類遗憾去蓋掩原有的不幸,我們還要繼續嗎? 看看《隔世追兇》和《隔世救未來》,兩位男主角改寫歷史後的世界都叫人沮喪得難受!

兩齣劇,一個東、一個西,對人情與真理的態度迥異。西片的科幻元素強,「時間不一定是單向地往前走,亦能以某種方式逆水行舟」的構想好可能深受霍金的理論影響。《隔世救未來》劇情雖然很緊湊好看,意識上卻強調人定勝天,一意孤行地不斷改寫歷史,一味以為這是撥亂反正,很大美國兼英雄主義。相反《隔世追兇》不斷提醒大家:逆轉時空,擺脫宿命,最後卻顛倒因果關係,令原有的秩序失衡,反而禍及蒼生。世間萬物早有藍圖,牽一髮而動全身,我們的智慧能力又可否逐一承受? 順着生命的軌跡,隨心也用心而活,其實殊不簡單。

上一次和這次看結局後的心態很不一樣。上一次覺得好心悒:爸爸無論活着與否,一家人始終還是要分開,是悲劇結局。這次卻覺得很釋然:兒子從誤解到領略親恩,當中過程教人津津樂道。爸爸以「無為」面對命運,盡量減低惡果,很有東方禪修的意境。或許只要我們參透箇中道理,它也算是個大團圓結局。

一齊睇: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Tuesday, September 12, 2006

兩生花

兩個女子,相貌名字興趣相同,活在不同國度,一生只有一次機會擦身而過,始終互不相識,卻是百分百psychological twins,絕無花假。

很耳熟能詳的引子吧﹗以前總以為,那種虛玄莫名的巧合,只是奇洛夫斯基那門獨步天下的電影魔法。

世上卻原來真有「兩生花」這回事。雖沒十足情節,端的是早前常提到的「戲如人生」感覺。比這更震憾的卻是,事情這下發生在本人身上。此刻驚覺,偏愛奇洛夫斯基不無道理,亦絕非偶然。因為發生與未發生的,他都老早看穿。

好友Jo身旁有一位善解人意的工作伙伴J,偶然聽她提起,但沒認識。直至前陣子看畢Jo文章才發現依也是一位Virgo與Scorpio混合體,一陣會心微笑。

上週末,並行的軌跡終於交叠,我與J遇上了。說到這裡其實也沒什麼。卻原來,我們於今年五月曾有兩次擦身而過的機會,一次是在Chris Marker的電影開幕禮,那時她與舊友(也是我的舊同事)交談,我則站在旁邊打點一下工作事宜;另一次她有點公事要找我鄰坐同事,不期然在座位待了個多小時…。

最後冷不防她說,看我寫的Blog時感覺像照鏡。嘿,不可不信緣,不得不認命!

Dear J,我感到這是個好兆頭,因我們沒有如電影結局般,擦身而過後,在人海中失散。我們最後還是遇上了,彷彿是善心精靈趕及於我們今年生日前送上最好的祝福。所以今天相信,我們定會獲得屬於彼此的幸福喔﹗

Friday, August 25, 2006

人間蒸發

看了一則奇聞 - 奧地利10 歲女童Natascha Kampusch於1998年突然失蹤,舉國追尋多年不果。人間蒸發了8年,她前天「再現人間」。原來8年來她一直被一個疑似失常的中年漢禁錮,但有書讀、有收音機聽。她如今逃出魔掌、重獲自由。那邊廂壞人則「惡有惡報」、自殺身亡。

一切有如幻海奇情。


那偏離了原有生命軌跡的8年,如何面對和填補?縱使放眼明天,問題是,生命還可如常繼續嗎?

多年前波蘭裔女導演 Agnieszka Holland 編導的影片《Olivier, Olivier》異曲同工,描述一個男童失踪9年後奇跡「回來」,當中所不同的是,當事人的身份「假作真時真亦假」。影片中的tagline赫然就是 "Life is never as innocent as it seems"。

又是戲如人生。

** 後記 **

多得傳媒朋友,認識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又稱為人質情結。那是指被害者對於罪犯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罪犯。同事話其實本地電影常有提及。對於少看港產片的我來說,認真慚愧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