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拾年 (Series 5).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拾年 (Series 5).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June 30, 2007

拾年(四)

My Own Private Return

同樣是連綿的雨,同樣是回歸前夕。

本來看似一樣,肯定再不一樣。

回歸十載前夕,繼續主力看展覽,本來是2個的最終變成3個,在家中出發,自故居歸來,從香港島到九龍,由烈日當空變為滂沱大雨,識新知認舊雨。這一天百般滋味一起湧上心頭,是個好微妙的回歸體驗。

第一個展覽是例行公事,卻遇上差不多十年沒見的昔日同窗,更驚覺她竟是舊船長的親人,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還要少還要近。

之後去了牛棚的藝術公社看《後97視藝-特區/10年誌》,剛巧與1a Space的《Talkover/Handover》打過照面,很高興好些一直欣賞的藝術工作者都來了。(以上所說的3個展覽有空會另文再寫)

只不過,其實這天我是有一點私心,因為我兒時舊居就在附近,好想重溫一下舊夢,結果意外地發現有好幾間昔日老舖仍然屹立,連小學時常幫襯的文具店仍然健在,雖然慣常看舖的大姐姐早已移居美國,我還是當場買了一套康樂棋,再跟店東聊聊舊事。

啊。。。多美好,它們還在呢! 回頭凝望也可,只要腳往前走。

香港,那管多少辛酸,已撐過去,沒有倒下,還看明天。

自己,即使笑中有淚,仍樂意笑下去。不會怕,放輕鬆,明天,轉角處,或會有幸福。

送給所有同一天空下、一起也在捱、走過這拾年的你我他。

-- 系列完 --

Friday, June 29, 2007

拾年(三)

踏上藝術這條路

以往香港的藝術土壤常被喻為寸草不生。可是這十年來,香港藝術這朵花,開得不多但不差。

那就簡簡單單說一下展覽吧!

備受矚目的晉唐宋元書畫展今天便在香港藝術館開始,當中風頭最盛的自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了,估計藝術館這段時間會忙個不亦樂乎。我下星期才去看,情況稍後匯報。

回想這十年間在香港藝術館看過的展覽也不少,記憶中最哄動的好像是2005年的《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曾掀起一陣名畫朝聖熱,把藝術館擠得水洩不通。坦白說那個展覽不算十分捧,光線不佳,舖排亦頗單調,展現不出印象派作品本來應有的活潑與甜美氣質。之後2006年在香港首次展出那麼多Mark Rothko作品的《馬克‧羅斯科的藝術-華盛頓國立美術館藏品選》亦好不到那裡去,借來的作品完全表達不出Rothko那種既抽象又感性的modernist monumentality。倒是同年發生的《大師對象 - 巴黎龐比度中心珍藏展》那份策展心思更討人歡喜。當然,要選這十年來在香港「我最喜愛的藝術展覽」還是首推《似與不似-遼寧省博物館藏齊白石精品》(詳情見舊文徘徊於龐比度與齊白石之間。),藏品豐富,編排精彩,將白石山人那自成一格的藝術旅程向觀眾闡釋得清清楚楚,令看者心折。

至於在香港藝術館以外發生的,也有好些有趣難忘的展覽,實不能在此一一盡述。記憶中1998年在Para/Site展出的《Coffee Shop》及早兩星期前才完結的《李傑:一些有關美好生活的提議》都饒富趣味,同樣以咖啡室的裝置為硬件,誘發更形而上、更深層的思考。咖啡室,一如以往,紛紛孕育文豪及藝術大師,是培養靈感或創意的溫床。

說到最近的昨天,絕不能不提這個「最前無古人的展覽」。趕及在回歸10年紀念日前在香港中央圖書館2號展覽廳怱怱展出3天的創意和諧藝術創作展,卡士陣容強勁,有譚詠麟、任達華、 歐陽應霽、靳埭強、鍾有添、莊文強、林夕、 許誠毅、楊志超、又一山人、方穎恆+小堅及何緯豐。但是在這一刻,我依舊試圖在整理出個所以然。。。活像球迷奇遇記。

再看看開幕禮贈品,完全是「天外有天」*O*



點解會有朱古力和Rubbermaid(喻意能屈能伸嗎)架?!

Monday, June 25, 2007

拾年(二)


當你見到天上星星

70、80年代最頂尖的歌星,在過去十年不斷殞落,像羅文、張國榮、梅艷芳相繼離去,令人惋惜! 雪上加霜的是,連鬼才填詞人黃霑、林桭強也走埋,令香港的樂壇更蕭瑟!

那些年代的歌曲感情澎湃,詞句要不警世絕妙便肝腸寸斷,演繹方式充滿mannerism,不就正正代表了香港黃金一代的那股浮誇氣勢?

我覺得是浮誇沒錯,但當中沒存在什麼道德的批判。坦白說有時K局的中後段,朋友與我也喜歡點節拍強勁兼備勁歌熱舞的張國榮及梅艷芳,氣氛便頓時要多高漲有多高漲。《夢伴》中阿梅唱的那句「今天今天星閃閃。。。」真教人懷念不已!那濃妝艷抹、閃爍的歌衫、厚厚的墊膊、過時蘿蔔褲,統統都很誇張扮嘢,也很excessive。不過這卻跟當時香港的社會風氣一脈相承,有著那種躊躇滿志兼手起刀落的狠勁。曾幾何時很多香港人不是常常魚翅撈飯,面無懼色在股票市場上騁馳的嗎?可憐這十年間許多港人卻連樓也不敢買,紛紛北上消費。

黃金一代完結,現今歌者的風采黯淡得多,連帶歌曲都變得磨磨蹭蹭。跟着是盜版及網上非法下載的問題,隨之而來的是製作馬虎、歌藝每況愈下等惡性循環。

唇亡齒寒的道理就是這樣吧!

今天的樂壇,好像誰都沒有絕對的優勢,稍一不進取,明年就沒獎拿。不似譚詠麟vs.張國榮以及四大天王的年代那種壟斷性局面。「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許更切合趨向實事求是的今天。

況且今天樂壇還有陳奕迅、張敬軒、林夕、Wyman。。。

Sunday, June 24, 2007

拾年(一)


拾年,近日炙手可熱的話題,原因不用多說。本星期就主力寫這個吧!

沉船記

隨着老英乘船離開維港,香港卻儼如上了一艘載浮載沉的船。以往十年的香江歲月委實叫人難忘。負資產、禽流感、沙士、自我增值等嶄新名詞相繼在香港史上出現。乘船者徹底體驗「低處未算低」這句話。

歷史給大家的教誨往往是:時勢盛極必衰。回看走過的十年,社會真是衰多於盛、甘苦與共。可是我覺得,以前香港處於被看高一線的情況下顯得有點浮誇,現在被看淡,反而變得subtle。環境好的時候,很多人鼻尖朝向天,現在好多港人的態度(尤其是服務界)已較體貼及有同理心。溝通多了,其實不難發現,同一獅子山下,彼此也在捱。所以,有時何必人人看不順眼,事事肆意批評呢? 不如反問一下自己又做唔做到先算啦!

就當是有經歷才有成長吧! 維港雖然今非昔比,卻從不令獅子山下這艘船擱淺。換了新班子的今天,請新的領航者,為港人好好再一次啟航吧!

巧妙地,自己工作的機構在過往十年曾被喻作一艘沉船。上一位船長說:「把船駛過了大風浪,終於到了一個補給站,可以安心交給下一任。」可是他卻未能忘記曾因風浪太大,為了大局而棄掉一些水手。算了吧船長,人在江湖,情非得已。我們必須學習跟自己最不堪的那部分相處,因為生命沒有辦法重來。

稍後即將有新的船長到埗。隨遇而安吧! Whenever, whatever, have a nice day!

最奇幻的是,十年間的感情曾一度跟那齣沉船的電影有著微妙的關係。那時天真地以為,每天有人聽君細訴、承諾以後風雨同路便可到永遠。結果看畢那齣沉船的電影後不到一年,一切都沉底了。兩、三年前曾在鬧巿再碰上他,明明大家都認出對方,我也準備跟他打個招呼,他卻別轉了臉。你怎麼這般狷狹了? 看來當年我壓根兒不用傷心難過。恕我狠:我會活得比你好,請放心。

要沉也沉夠了!是時候翻一翻身,東山再起吧,香港人!

P.S. 朋友,如果你們已經或有興趣寫這個,跟我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