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4, 2008

德意志行(5): 單車之城

怎麼說好呢? 對於Muenster Project,我實在有好多好多想跟大家分享,但實在很難一下子和盤托出,感覺沉澱了一段日子,依然有點不知從何說起。寫得太長太多我驚悶死大家,況且我好明白藝術不是人人那杯茶,有些感想點到即止便好了。這樣吧,每次找一個切入點寫一些,希望能為這個10年計劃增加一點文字記錄。

這次想說說一件給我印象最深的作品。今屆的Muenster Project有33件作品,我覺得水準都幾參差,大概有3至5件很不錯,一般的佔大多數,當然也有個人認為不達標的啦~ 反而有好些之前3屆留下來的作品更引人入勝,日後再分享。

Photobucket

這件是今屆我會投以最喜愛一票之作。
Photobucket
Guy Ben-Ner, "I'd give it to you if I could, but I borrowed it."
Photo credit: Postmasters Gallery

它既是一種行為藝術,也是一件錄像作品。作者一家人親身參與了整件事:由參觀博物館、對展品產生奇想、挪用物件至繞城一圈,他們都是一個單位。即使觀眾不能親眼目睹整個行為,也可從影片了解事件。

它當然也是一件雕塑,作者所用的單車不正正就是一件「超級雕塑」了?

它亦是一件互動裝置。這也是觀眾參與的部分。在另一端的會場,有另外三部類似健身單車,讓觀眾一邊踏一邊能按踏車速度播放以上錄像。

Ben-Ner這件作品的主角是單車,一開始已簡單有力地突顯Muenster一大特色 -- 單車是這個美麗古城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觀眾喜愛暢遊整個展覽的工具。Ben-Ner跟其家人遊遍Muenster城的那輛單車可是大有來頭,因為它是由以下幾件名師傑作合成:
Photobucket
左: Duchamp, "Bicycle Wheel", 1913
中: Picasso, "Bull's Head" (Handlebars and seat of a bicycle), 1943
右: Jean Tinguely, "Cyclograveur", 1960

藝術創作本身就包含許多借用、借題、借景、借鏡的情況,很難絕對由零開始。裝置藝術之父杜象(Duchamp)在一次大戰期間所創作的達達(DADA)作品如"Fountain"或"Bicycle Wheel",強調「隨機」和「現成」(ready-made)等元素,亦把一件件世俗的、有功能的物件變為一些不再有實際用途但可以登大雅的藝術品。這是一種帶點荒謬、嘻笑怒罵式的改造或再生術,不論看官欣賞與否,他確是為日後藝術由material走向conceptual播了種。當我看着畢加索的Bull's Head,怎也揮不去杜象的影子呢!

Ben-Ner這次卻實實在在來了個大反思,把從現成走向藝術的作品由藝術的殿堂帶回凡麈俗世走一趟,然後再用自己的多元藝術語言(是錄像、雕塑、裝置也好),讓公衆感受當代藝術的意識形態以及它對藝術歷史的反思。

作者一家繞了城巿一圈,而片中也對Oldenburg的"Giant Pool Balls"作了大特寫,也算是對這個城市和展覽來一次敬禮吧! 不管是作者或我們,都只是過客而矣!

萬水千山走這一趟,那我當然是起勁地踏呀踏了~

2 comments:

bunbun said...

wowowoowwo thank you for sharing with us!!!!!!! cant believe bicycle can transform into art piece!!!!
i am now connecting my flying wheel class to the art world :)

Green Rabbit said...

That's cool! Your spinning class gives you a lot of energy and inspiration! You may consider documenting this wonderful life experience :)